吕新雨 | 纪录片发展的新业态之路

供稿来源: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7-24

互联网为纪录片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同时催生了更多元的纪录片创作主体,使受众对纪录片日益增长的需求得到满足。在新的传播环境和创作生态下,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样态。7月2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吕新雨为“新时代、新影像、新广告”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纪录片发展的新业态之路”的讲座。

吕新雨教授首先以传播为视角,重回关于纪录片定义争论的话题探讨,从电影的诞生——卢米埃尔兄弟和他们的世界摄影放映队奠定纪实主义传统开始溯洄,到中国早期戏影在茶园和咖啡厅内放映的史实梳理,以及二十年代初美国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北方的纳努克》至纪录片作者电影的出现。

吕新雨教授指出在相同视像背后隐现有不同的媒介形态,并在关于好莱坞电影的讨论中,从观看者的审美接受角度出发,指出好莱坞电影在灯光等视觉氛围的烘托下,拥有“造梦”机制,以及观影过程中窥视欲、凝视等心理感知的运作与生发。

在纪录片本体的讨论上,吕新雨教授从纪录片的两个向度:日常与非常、电视与电影的角度出发,分别指出电视嵌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程度和电影在封闭空间中的仪式化深度。某种意义上,电视对着观众讲话,电影对着电影里的人讲话(先锋电影除外)。

吕新雨教授从历时性的角度梳理了电影胶片时代的纪录片、电视黄金时代的纪录片、数字技术时代的纪录片和社交媒体时代的纪录片,并从欧文·戈夫曼的符号互动视域和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等角度切入,阐释纪录片内容呈现中的日常生活与仪式,字幕与陌生人的共同在场/与熟人、家人的共同在场。期间,吕新雨教授详细阐释了李子柒短视频现象和B站纪录片出圈现象,发掘其中的空间建构、视觉元素、符号修辞和文化内涵。

互动环节

007王子莹:吕老师您好,请问在视觉文化主导的文化生态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冲击下,纪录片如何能做到人文性和趣味性的并重呢?

吕教授:我们还是要分析不同纪录片的主体和其传播渠道之间的关系,也应注意到纪录片当中,人文性与趣味性的辩证关系,处于自发状态下的草根文化一定程度上是良莠并存的,纪录片做到人文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健康的娱乐,我们应该将纪录片的娱乐性、人文性和趣味性并重来看,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字|赵宇轩

排版|段奕帆

责任编辑|兰荣霞

审核|一审:刘志勇

二审|蒋军凤

三审|蔡 艺